集成电路中的闩锁效应(Latch-up)是指在CMOS电路中,由于寄生双极晶体管的触发导通,在电源和地之间形成低阻抗通路,导致大电流、电路无法正常工作甚至芯片损坏的现象。以下是关于闩锁效应的详细分析:
1. 闩锁效应的原理
· 结构原因:闩锁效应发生在CMOS电路中,其核心在于形成了p-n-p-n结构,即由PMOS的源/漏区、N阱、P衬底和NMOS的源/漏区构成的寄生结构。
· 外部干扰:当有外部干扰(如I/O电压突变、ESD静电加压等),可能会触发这一结构中的寄生三极管,形成正反馈,从而引起闩锁效应。
2. 闩锁效应的产生机制
· 大电流产生:当其中一个BJT(双极结型晶体管)的集电极电流受外部干扰突然增加时,会导致另一个BJT导通,形成正反馈,使得VDD至GND间形成低抗通路。
· 具体过程:以NPN BJT为例,其基极为P衬底,当有足够电流通过Rsub(Substrate电阻)时,会在Parasitic Resistor上产生压降,使得PN结正偏,引发闩锁。
3. 闩锁效应的危害
· 功能混乱:一旦发生闩锁效应,芯片内部会产生大电流,导致电源与地之间短路,影响芯片的正常功能。
· 永久损坏:长时间的大电流会导致芯片过热,可能永久性损坏器件。
4. 闩锁效应的预防措施
· 设计优化:在版图设计时,尽量使NMOS靠近GND,PMOS靠近VDD,保持足够的距离以降低引发SCR(Silicon Controlled Rectifier)的可能性。
· 系统防护:在I/O处加钳位电路,防止输入输出超过规定电压;在电源输入端加去耦电路,防止瞬间高压。
集成电路中的闩锁效应是一种严重的问题,它能够导致电路失效甚至芯片损坏。在实际电路设计中,建议充分了解并采取正确措施,以确保芯片的稳定运行和长期可靠性。
扫一扫,加我微信
用户名
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