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其他 > 

“中南模式”再结硕果!中南大学完成1亿元重大成果转化项目

2024-04-24 16:28:24 作者:技术转移研究院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bJtlmY930SwzKesXTycrfg
1087

2024年3月,中南大学将该项目的1项专利权、1项专利申请权和8项专有技术以专利权转让和技术增资入股的方式,与某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其中1项专利权转让费协商定价1500万元;1项专利申请权和8项专有技术作价8500万元增资至合作公司。

这个成果转化案例非常具有代表性,采用了“专利权转让+技术增资入股”的方式来进行。这种转化模式以下好处:

一是保证了高校和专家的现实收益。1500万元的专利转让费收益能够让高校和专家有更多的资金投入的科研中去,实现了“科研→转化收益→科研”的良性循环。

二是保证了高校和专家的长期收益。建筑保温材料市场空间巨大,根据智研产业研究院的相关行业报告,2022年建筑保温材料市场规模约为1764亿元,一旦产品推广开来,高校和专家也将会享受到产业发展的红利。

三是股权层面的合作也保障了投资方的利益。投资方利用股权合作绑定了高校和专家团队,这样企业的后续研发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四是合理的股权比例形成了合力而不是内耗。在此次合作中,高校和专家团队持股不超过30%,投资方还是处于绝对控股地位(股权比例≥66.7%),能够更好地主导市场的拓展和市场化运作,专家团队发挥好技术助攻作用即可,即便是在公司发展有意见分歧的时候,也能有实控人一锤定音,不至于形成决而不断的局面,阻碍公司发展。

五是公司有充足的资金保障项目落地和发展。此次合作,投资方共计投入了20000万元资金(其中注册资本4000万元,增资16000万元),能够确保成果转化项目的顺利产业化和后续发展壮大。

从成果转化方案的设计上来看,中南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团队还是费了一番心思的,操作也非常专业。

作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中南大学一直在打通专利转化运用堵点的道路上不断探索。2014年,《中南大学技术成果股权及权益分配规定》出台,中南大学开始探索“现金+股权”的混合转化模式,通过引入资本,以技术入股方式成立公司开展高价值专利转化,构建起“专利+资本+平台”的合作机制。

“这让科研人员既获得了真金白银的现实收益,又通过股权激励获得企业的长期收益。对受让企业来说,既减轻了其支付较大数额转让费用的压力,又将科研人员切身利益与企业发展紧密联系,有利于企业的创新发展。”中南大学科技园及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主任伍晓赞介绍。

其实这个亿元转化项目只是中南大学近年来十多个亿元转化项目中的一个代表。

2016年以来,学校转化专利成果1300余项,合同金额超35亿元,成交额长年稳居湖南高校第一位。2016年以来,单项过亿元的成果转化项目14项,获中国专利金奖3项,依托学校专利技术在湖南设立公司1000家以上,上市公司8家。

能够取得如此骄人成绩,与中南大学独特的工作体系和转化模式是密不可分的。目前中南大学已经建立了“综合管理+战略研究+转化运营+信息服务”四位一体特色鲜明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构建了专利导航和高价值专利培育机制,组建了一支学科特色优势互补的专业化团队,搭建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形成了“现金+股权”、“高校+平台”的成果转化“中南模式”。“中南模式”的特色精髓可以总结如下:

1、构建“四位一体”工作体系,建立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机制

学校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统筹协调,建立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联席会议制度,先后成立技术转移中心、知识产权研究院、知识产权中心、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等职能互补的专门机构,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综合管理+战略研究+转化运营+信息服务”四位一体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知识产权中心承担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建设任务,组织开展成果推广、专利运营、高价值专利培育等。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与知识产权中心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运作,统筹成果转化与知识产权运营。

2.打造专业化技术经理人团队,提升成果转化质量和效益

建立全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网络,组建由学校、二级单位、课题组三方构成的专门团队,学校层面打造了一支30人左右学科特色优势互补的技术转移专业人才队伍。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全流程服务机制,对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实行 “动态跟踪、清单管理”,全程参与项目的方案论证、价值评估、协议起草、项目落地等过程。面向学校热爱知识产权和成果转化工作、专业技术精湛、行业背景丰富的退休教授,组建“银龄计划”专家团队,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战略研究、行业分析、项目论证、价值评估、尽职调查等专家咨询论证。

3.探索“飞地孵化器”模式,打通成果转化孵化全链条。

完善大学科技园成果转化孵化全链条,探索建立“飞地孵化器+飞地产业园”的“双飞”模式,已与萍乡市、津市市、湘阴县等地在学校周边建立了飞地孵化器,正在与湘潭市、岳阳市等地探索建立飞地产业园,打造集“研发服务、技术转化、产业导入”三位一体的成果转化服务综合体,形成了“成果在学校孵化、产业在园区落地”的示范效应,实现“技术研发(学校实验室)-转化孵化(科技园)-产业化壮大(产业园)”转化路径,扩大成果转化半径。

中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成绩突出,除了有先进的模式、良好的机制之外,强有力的执行力也不可或缺。

这一点从中南大学成为国内首个完成专利盘点工作的985高校可见一斑。

作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中南大学存量专利盘点工作亮眼:在2024年3月底,中南大学就完成了全校1.3万余件专利盘点入库工作。“通过‘三方协同’‘责任到人’‘包产到户’工作机制,如期完成全校存量专利盘点目标。”中南大学知识产权中心副主任王海金介绍。所谓“三方协同”,就是发明人、二级学院、知识产权中心三方联动、层层推进,确保高质高效;“责任到人”“包产到户”,则是知识产权中心10多人的技术经理人团队,每人都有负责对接的学院和发明人团队,一个学院的专利盘点入库工作完成,技术经理人对负责学院的专利特点也往往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如指掌。

除了要有强大的执行力,还要有“敢为天下先”的魄力!

“两个70%”,由中南大学于2000年首创,曾一度引发行业热议。2000年,刚由中南工业大学和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合并组成的中南大学,正面临着科研教学缺乏激励机制、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教职员工缺乏激情的困境。学校领导班子在进行了诸多调查分析后,很快形成了“三个共识”,即:

2000年3月,为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精神,保障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减少科研成果被浪费现象,中南大学出台《关于落实国家的高新技术成果作价入股政策的实施办法》,率先在全国推出“两个70%”政策:

在当时科研人员个人收益普遍不高的大背景下,“两个70%”一发布,就在行业内引起极大震动。

有人怀疑,也有人观望。70%,这么高的个人收益比例行得通吗?

顶着压力、力排众议,中南大学坚定不移地在全校实施“两个70%”。

很快,这种激励作用势不可挡——

只要找到合作伙伴一起创业,以前书屋中皓首穷经的学者,转眼就可以成为百万甚至千万富翁!

2006年,依托中南大学技术成立的高科技公司“山河智能”重锤上市,上市当天股价飙升至27元,11名教师靠持股摇身一变为“高知富豪”。

2016年以来,依托学校专利技术在湖南设立公司1000家以上,上市公司就有8家,造就了一大批“科学家富翁”。这些成功的科学家创业家们,不仅实现了个人财富的积累,更以其科技创新引领了整个行业的进步。他们的成功,成为了科技与商业结合的典范,激励着更多的科研人员和创业者勇敢追求创新与突破。

时至今日,这种敢为天下先的魄力依然在中南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扫一扫,加我微信

免责声明
本网部分文章及信息来源于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上一篇:天府诸葛杯·2024高价值专利大赛启动
下一篇:“中南模式”再结硕果!中南大学完成1亿元重大成果转化项目
 

在线咨询

联系我们

免费咨询

欢迎登录

30天内自动登录

通过邮箱找回密码 (注:已绑定手机号的,可通过短信登录后修改密码)

欢迎注册

验证码5分钟内有效

设置信息完成注册

手机号绑定多个账号

申请试用

验证码5分钟内有效
*标题分类
  • 买专利
  • 找服务
  • 提建议
*咨询内容
内容不能为空!
*您的称呼
内容不能为空!
*联系手机
获取验证码
请输入正确格式的手机号
*验证码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信息保护中,请放心填写
*咨询内容
内容不能为空!
*您的称呼
内容不能为空!
*联系手机
请输入正确格式的手机号
信息保护中,请放心填写